• <tbody id="gmqgk"><nav id="gmqgk"></nav></tbody>
  • 聯系電話  辦公室:0871-65322579  /  經營部:0871-65335286  /  眾和管理平臺

    人民至上,一切為了人民的幸福

    “共產黨就是給人民辦事的,就是要讓人民的生活一天天好起來,一年比一年過得好。”2022年春節前夕,習近平總書記冒著風雪嚴寒前往山西考察,為鄉親們送去黨中央的關懷和慰問。  

    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指出,增進民生福祉是我們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本質要求,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是我們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補齊民生保障短板、解決好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是社會建設的緊迫任務。  

    黨的十八大以來,為了保障和改善民生,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按照堅守底線、突出重點、完善制度、引導預期的思路,在收入分配、就業、教育、社會保障、醫療衛生、住房保障等方面推出一系列重大舉措,注重加強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就業是最大的民生——  

    我國有14億多人口,約9億勞動力。一戶戶渴求安居樂業的家庭,一個個想要通過拼搏實現理想的創業者,不僅要“好就業”,更期盼“就好業”。  

    實施就業優先政策,推動實現更加充分、更高質量就業。面對就業總量壓力和結構性矛盾并存的狀況,千方百計穩定和擴大就業,進一步補齊公平就業、勞動報酬、強制休息、勞動安全等方面的制度短板。“十三五”時期,我國城鎮新增就業累計超過6000萬人。  

    從傳統就業方式到新就業形態,勞動者的就業觀念深刻變革、就業空間更加廣闊、就業方式日益多元。我國靈活就業人員已達2億人。

    微信圖片_20220905174336.png

    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持續保障改善民生。圖為2022年2月16日,安徽省合肥市泰山路幼兒園的小朋友在開學典禮上體驗“旱地冰壺”游戲。 新華社記者 周牧/攝

    不讓一個學生因家庭經濟困難而失學——  

    著力構建優質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務體系,著力改善鄉村、山區、邊遠地區教學條件。我國已建立較完善的國家學生資助政策體系。2021年,全國脫貧家庭輟學學生持續保持動態清零。  

    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占國內生產總值比例連續多年保持在4%以上,九年義務教育普及程度超過高收入國家平均水平,成為世界高等教育第一大國,建成世界上規模最大的職業教育體系。  

    “雙減”政策下,讓教育回歸本質,越來越多的孩子臉上洋溢著快樂、純真的笑容。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優先發展教育事業,明確教育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創新,促進公平和提高質量,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和城鄉一體化,全面推行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教學,規范校外培訓機構,積極發展職業教育,推動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推進教育強國建設,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  

    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位置——  

    全面推進健康中國建設,堅持預防為主的方針,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引導醫療衛生工作重心下移、資源下沉,及時推動完善重大疫情防控體制機制、健全國家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健全遍及城鄉的公共衛生服務體系。  

    我國基本實現村村有衛生室、鄉鄉有衛生院,滿足群眾就近“看得好病”的需求。中國特色基本醫療衛生制度框架基本建立,截至2020年底,全國縣域內就診率已達到94%,比2015年同期增長10個百分點。84%的縣級醫院達到二級及以上醫院水平,遠程醫療協作網覆蓋所有地級市和所有貧困縣。  

    “一老一小”,是關系社會和諧穩定的重大民生問題——  

    我國建成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社會保障體系,10.2億人擁有基本養老保險,13.6億人擁有基本醫療保險,社會保障卡持卡人數超過13億人。  

    調整優化生育政策,先后作出全面兩孩、實施三孩生育政策,促進生育政策和相關經濟社會政策配套銜接,加快發展普惠托育服務體系,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  

    加強人口發展戰略研究,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加快建設養老服務體系。  

    注重家庭家教家風建設,保障婦女兒童權益。  

    加快發展殘疾人事業,殘疾人權益保障更加有力,8500萬殘疾人同步邁入小康。  

    微信圖片_20220905174427.png

    在北京冬殘奧會上,中國代表團運動員全項參賽、勇于超越,自強不息、團結拼搏,奏響了堅韌不屈、樂觀進取的生命凱歌,不僅體現出殘疾人的體育精神與實力,更體現出中國人權保障與國家發展的成績。圖為2022年3月9日,中國代表團運動員楊洪瓊在殘奧越野滑雪女子短距離(坐姿組)比賽中。新華社記者 楊冠宇/攝

    促進收入分配更合理更有序——  

    我國有著世界上規模最大、成長最快的中等收入群體,總量超過4億人。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努力建設體現效率、促進公平的收入分配體系,調節過高收入,取締非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穩步擴大中等收入群體,推動形成橄欖型分配格局,居民收入增長與經濟增長基本同步,農村居民收入增速快于城鎮居民。  

    住有所居,關系千家萬戶切身利益——  

    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加快建立多主體供給、多渠道保障、租購并舉的住房制度,加大保障房建設投入力度。累計建設各類保障性住房和棚改安置房8000多萬套,幫助2億多困難群眾改善住房條件,低保、低收入住房困難家庭基本實現應保盡保……城鄉居民住房條件明顯改善。  

    整治農村人居環境,“小廁所”連著“大民生”。隨著“廁所革命”深入推進,2018年以來,全國已累計改造農村戶廁4000多萬戶,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達到七成左右。  

    不斷改善人居環境,縮小城鄉差距,深入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提高公共服務可及性和均等化水平。  

    時隔14年,“雙奧之城”北京向世界呈現了一屆精彩、非凡、卓越的冬奧盛會。

    這不僅是一個體育大國的崛起之路,更是健康中國的發展歷程。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從體育強國到健康中國,人民的健康、人民的體質、人民的幸福,都是一脈相承的。這是全面小康、全面現代化的題中之義。它的意義,小中見大。”我國加快體育強國建設,廣泛開展全民健身活動,大力弘揚中華體育精神。  

    “致廣大而盡精微”。一項項真真切切的實惠,一件件實實在在的好事,不斷提升百姓幸福指數。  

    2021年6月25日,全長435公里的拉林鐵路開通運營,藏東南地區結束了不通火車的歷史,“復興號”高原內電雙源動車組開上世界屋脊。百姓增收致富、當地產業發展也搭上了拉林鐵路的快車,一個個美麗鄉村如一顆顆明珠鑲嵌在鐵路兩側的高原上。  

    特色博物館走紅、網紅書店吸引年輕人“打卡”、更多公園免費開放,群眾文化生活日益豐富,絢爛的精神文明之花在全面小康的中國大地上精彩綻放。  

    放眼今日之中國,網絡點餐購物、移動掃碼支付、線上辦公、在線教育、遠程醫療、智能家居日益普及,不斷滿足人民多樣化、個性化、高品質的消費需求。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重點加強社會建設,盡力而為、量力而行,一件事情接著一件事情辦,一年接著一年干,在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持續用力,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使人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

    來源|求是網

    偷柏自拍亚洲综合图区,一区 激情 人妻 校园,日本啪啪啪视频,久久免费国产精品视频